她叫王红霞,是陕西省紫阳县人民法院的一名女法官。从事审判工作11年里,她用满腔真诚唤醒亲情,挽救了许多濒临破碎的家庭。
当事人心中的“知心大姐”
“感谢法官的耐心调解,我们夫妻已经解开了心结,以后一定好好过日子!”2020年3月30日,在紫阳县法院家事法庭上,一对小夫妻一个劲儿地感谢王红霞法官。
2014年5月,郑某和文某结婚,婚后一年有了小宝宝。一家三口本应享受天伦之乐,然而这对小夫妻却因一方长期在外打工缺少沟通闹起了离婚。
王红霞把原、被告分别带到调解室进行询问,了解到夫妻感情尚好,只是随着孩子的出生家庭开支增大,丈夫文某为了能让家庭经济更宽裕一些,一直在外打工,忙于生计,很少与妻子郑某联系。时间一长,夫妻之间感情出现了裂痕。于是,郑某一纸诉状将文某告上法庭,要求离婚。
审理中,王红霞觉得双方的婚姻关系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,孩子还小,需要父母关爱,于是进行调解,让双方回忆以往甜蜜的岁月,多想对方的好处。
逐渐地,双方当初抵触的心理缓了下来。一提到孩子,妻子郑某泪流满面,丈夫文某主动认错,当着法官的面给妻子写下保证书,并对今后的生活做了规划;郑某也原谅了丈夫,当庭撤回了起诉状,夫妻俩手挽手离开了法院。
之后,郑某给王红霞发来短信:“王法官,你真是我的知心大姐,谢谢你!”
老人心中的“好闺女”
张大妈育有五个子女,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。老两口曾在2013年与儿子刘大、刘二签订了赡养协议:老伴由大儿子赡养,张大妈由小儿子赡养。后来老伴去世,小儿子遭遇车祸受伤,儿媳也离家出走,虽有三个女儿帮衬,但张大妈的生活还是没有保障。一气之下,张大妈将两个儿子诉至法院,要求他们承担赡养义务。
王红霞走访后,决定在张大妈家院中开庭,邀请双方的亲属、当地村干部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参加庭审。她以亲情作为调解切入点,有针对性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。入情入理的话语,使刘大深感愧疚,他当庭跪下请求母亲原谅,并当场拿出1000元给母亲,并就赡养方式和赡养费达成调解协议。随后,两个儿子搀扶着母亲回了家。
案子调解后,节假日里,王红霞带着书记员看望张大妈。张大妈乐呵呵地说:“好闺女,是你帮我挽回了亲情,我要快乐地活上一百岁!”
群众眼里的“亲情修补师”
2019年底,年近六旬的陈某因儿子的工亡抚恤金与儿媳余某协商,但多次也解决不了,便诉至法院,翁媳关系降到了冰点。
考虑到妻子失去丈夫,父亲失去儿子,双方不应为此事结怨,王红霞多次上门,并邀请原、被告所在的村组干部对双方进行思想疏导,注重把亲情放在第一位。
庭审时,王红霞又邀请了陈某正在读高中的孙子,孙子与爷爷拉家常。通过法官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的劝说,最终双方当庭和解,就抚恤金的分配达成一致意见,孙子、儿媳扶着陈某走出了法院。看到这温情的一幕,参与调解的村干部对王红霞说:“你是亲情修补师啊!”
就这样,王红霞把一件件“清官难断”的“家务事”审理得一清二楚。2018年以来,她办理的各类民商事案件400多件,调撤率达70%以上,多次荣获省高院“信息调研工作”先进个人。